月初的时候搬了家, 之后的周末一直在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嘛,仔细一想,除了去宜家搬了个电视柜回来都不记得干了啥…
这周末心血来潮去听了两个讲座,一个人文的,一个技术的,还都碰到了点有意思的事情。
周六的时候在古籍书店有个博雅讲坛的活动,叫 《记录中国》,主要介绍了点非虚构文学,去的原因是其中一个主讲是上海译文的编辑,《寻路中国》和《江城》是他引进的。上学时候还挺喜欢这两本书的,当年嫌书贵,还是在先锋书店蹭着看完了整本《寻路中国》,该说我是没出息还是毅力好呢……还有一个主讲是个文学记者,也写书,看名字以为是大叔,结果是个超有气质的阿姨,前排一大爷拿着手机对她狂拍照,有点尴尬。
编辑推荐了几本书: < wild grass >, < Chinese lessons >, <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都是老外的视角看中国,等我沉迷塞尔达的瘾过了后打算翻出来看看。被问到这几本书有没有机会引进的时候,编辑表示除了最后一本打算出版外,另两本都完全没可能,原因嘛…不可描述。不得不说,文人讲话的调调还是很有水平的,哪里停,哪里起,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听起来一点都不犯困,这个真是学不来。
现场提问的时候,几个年轻人提的问题都没什么意思,不痛不痒,但有个很执着的大叔,有点老一辈愤青的感觉,谈到自己不喜欢现在的非虚构文学,和他年轻时候读的报告文学,传记等等比,格局太小了,缺少正能量,乍一听,感觉是: 代沟啊! 那个阿姨的回答我还挺喜欢的,她说道以前那些作者写东西有种”端着”的感觉,特别一本正经,特别沉重,现在的非虚构文学,关注的点变小了,都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是更反应真实的世界,是时代的演化结果. 虽然那大叔最后也没有怎么认同,结束后还跑过去理论了。
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就像80后觉得90后傻逼,90后觉得00后没救,我就特别不乐意听父母那一辈人讲话,觉得他们过时了,这个不懂,那个也不乐意学,没法讲啊!看到那个大叔,不由得想到了以后的自己,觉得自己的那个年代是最好的,一代不如一代了。怎么说呢,心态尽量开放吧,兼听则明,不想变成那么顽固的人。至于现在的这个时代,没觉得那么好,也没觉得那么坏,日子总是要过的,先混口饭吃呗。
周日的时候,是 AWS 的一个沙龙,讲 ECS 的,现场观众没啥经验,场面一度比较冷,随便问了几个问题,稍微整明白了一点,随便记几个点:
- ECS 可以把宿主机的随机端口直接挂到 ALB 的 target group 里,这还不错.
- 印象里,以前试 ECS 的时候开始就要我建一个新的 VPC, 所以就没继续了,要迁移VPC 不靠谱啊, 今天那老外说 EC2 和 ECS 是可以跑在一个 VPC 里的,那回头可以再看看。
- 问了本地 image 会不会随着发布次数过多而越来越大的问题,清理老 image 的时候会不会有依赖关系的问题,和 ECS 没啥关系,那讲师说的也不清楚,就没深问。
抽奖时候竟然抽到了我,汗,有记忆以来唯一一次中奖,不过就是件T 恤,有点搓. 坐我旁边的是一个看上去有70多岁的老大爷,我一直好奇他是来干嘛的,茶歇时候他吃了好多点心,额,是来蹭吃的吗!? 但临近结束的时候,他突然站出来提问,说自己是搞数学的,发明了一个很厉害的模型…balabala…看意思好像是个民科,后面 3D 打印,安全,压缩,一堆莫名奇妙的名词冒了出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我实在听不下去了,默默地提溜着 T 恤走人了。
晚饭是鸭血粉丝汤,汤包!周末结束,新的搬砖周又要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