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some random complains and notes about server infra management. I think those are my motivations to move to kubernetes. Won’t explain k8s or docker in detail, and how they solve those problems in this post. Infrastructure level(on AWS) We use follow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AWS. Compute: EC2 AutoScaling Group Lambda network: VPC (SDN network) DNS (route53) CDN (CloudFront) Loadbalancer: ELB (L4) NLB (L4, ELB successor, support static IP) ALB (L7) Storage: EBS (block storage) EFS (hosted NFS) RDS(MySQl/PostgreSQL …) Redshift (data warehouse) DynamoDB (KV) S3 (object storage) Glacier (cheap archive storage) Web Firewall (WAF) Monitor (CloudWatch) DMS (ETL) … For infra management, in early days, we just click, click, click… or write some simple scripts to call AWS api. With infra resources growing, management became complex, a concept called Infrastructure as Code rising. AWS provides CloudFormation as orchestration tool, but we use terraform (for short: CloudFormation sucks, for long: Infrastructure as Code) So far, not bad.(tweak those services internally is another story… never belive work out of box) Application level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setup nginx, jenkins, redis, twemproxy, ElasticSearch or WTF..) CI/CD dependency management They’re complicated, people developped bunch of tools to handle: puppet, chef, ansible, saltstack … They’re great and working, but writing correct code still a challenge when changes involves:......
搞定了监控, 下一步在 k8s 上要做的是中心化日志, 大体看了下, 感兴趣的有两个选择: ELK 套件, 或fluent-bit + fluentd. ELK 那套好处是, 可以把监控和日志一体化, filebeat 收集日志, metricbeat 收集 metrics, 统一存储在 ElasticSearch 里, 通过第三方项目elastalert 可以做报警,也能在 kibana 里集成界面. 坏处是 ElasticSearch 存储成本高, 吃资源. 我们对存储的日志使用需求基本就是 debug, 没有特别复杂的BI需求, 上一整套 ELK 还是太重了. 选择 fluent-bit + fluentd 还有个好处是, 之前内部有套收集 m......
Why move to prometheus? 把生产环境迁移到 k8s 的第一步是要搞定监控, 目前线上监控用的是商业的 datadog, 在 container 环境下 datadog 监控还要按 container 数目收费, 单 host 只有 10 个的额度, 超过要加钱, 高密度部署下很不划算. 一个 server 跑 20 个以上 container 是很正常的事情, 单台 server 的监控费用立马翻倍. tracing 这块之前用的也是 datadog, 但太贵了,一直也想换开源实现, 索性监控报警也换了, 踩一把坑吧. vendor lock 总是不爽的… Metrics in k8s 先不提 prometheus, k8s 中 metrics 来源有那么几个: metrics-serever metrics-server (取代 heapster), 从 node 上 kubelet 的 summary api 抓取......
我有两个 EKS 集群 (sandbox + production), 这两个集群分处两个 aws 帐号中. 所以管理的时候也需要两套 aws credential. 同时我用 helm-secrets 来管理 helm charts 中需要加密的一些配置. helm-secrets 只是 sops 的一个 shell wrapper, 实际加密是通过 sops 进行的. sops 支持 aws KMS, gcp KMS, azure key vault.. 等加密服务. 我用的是 aws KMS, 在 KMS 里创建一个 key, 授权允许我这个 iam 帐号能用它来进行加解密. 这带来了一个问题, kubectl 和 helm-secrets 都需要 aws credential, 如果两边用的不一样就会执行失败. 我统一使用 aws 的 named profiles 来管理 credential. 不在环境变量里设 aws 的 access key/secret key(如果设置了, 优先......
最近在把 jenkins 迁移到 k8s, 具体怎么 setup 的不赘述了(helm chart, jenkins home 目录挂pvc, jenkins kubernetes-plugin). jenkins 跑 k8s 好处是可以方便得做分布式 build, 每次 trigger 一个 job 的时候自动起一个 pod 作为 jenkins slave agent, 结束了自动删掉. 在 aws 上结合 cluster-autoscaler 可以极大得扩展 ci 的并行能力, 降低成本. 记录一点过程中的坑. 装上 kubernetes-plugin 后,要想让 jenkins 的 job 在 pod 中跑, 必须用 pipeline 的方式编写 job 定义. script 和 declarative 两种方式都支持启动 pod. 如果用 shell 的方式编写, 不会跑在 pod 里,会直接在 master 的 workspace 里 build. declarative 方式的例子: pipeline { agent { kubernetes { label 'test-deploy' yamlFile 'test-deploy.yaml'......
从 k8s 1.8 开始支持 PersistentVolumeClaimResize. 但 api 是 alpha 状态, 默认不开启, eks launch 的时候版本是 1.10, 因为没法改 control plane, 所以没法直接在 k8s 内做 ebs 扩容. 后来升级到了 1.11, 这个 feature 默认被打开了, 尝试了下直接在 EKS 内做 ebs 的扩容. 注意: 这个 feature 只能对通过 pvc 管理的 volume 做扩容, 如果直接挂的是 pv, 只能自己按传统的 ebs 扩容流程在 eks 之外做. 用来创建 pvc 的 storageclass 上必须设置 allowVolumeExpansion 为 true 在 eks 上使用 pv/pvc, 对于需要 retain 的 volume, 我一般的流程是: 在 eks 之外手工创建 ebs volume. 在 eks 中创建 pv, 指向 ebs 的 volume id 在 eks 中创建 pvc, 指向 pv 示例 yaml:......
完成 SNET 初版后又做了些后续更新, 记录一点. 支持 http tunnel 配置文件里增加一个 proxy-type 选项, 默认为 ss, 可改成 http, 这样可以将 支持 http tunnel 的代理服务器作为 upstream(例如 squid). 填上 http-proxy- 开头 的选项就行. 实现上 client 端要对接 http tunnel 非常简单: client 发送请求: Connect tgt-host:tgt-port HTTP/1.1 server response: HTTP/1.1 200, 即表示 server 端支持 http tunnel client 后续向该 tcp connection 写入的数据都会被 server 转发到 tgt-host:tgt-port 改动的时候把 upstream proxy 的部分重构了一下, 抽了个 Proxy interface 出来, 后续想对接其他协议方便扩展. 对 udp 支持的尝试 对 tcp 流量的转发能通过 iptables REDIRECT......
日常使用 Linux 工作, Linux 下实现全局透明代理可以用 iptables + ss-redir, 要有比较好的上网体验还需要 ChinaDNS 配合 dnsmasq, 这一整套在路由器上搞一遍就算了, 在本地太麻烦了. 仔细想想这几个加起来的功能实现起来也并不复杂, 前阵子就写了个小东西, 用一个进程完成全局透明代理 + ChinaDNS + 国内外分流: https://github.com/monsterxx03/snet 目前的限制: 不支持 ipv6 只支持 tcp (因为我的测试服务器不支持 udp, 以后再加上吧) 上游 server 只支持 ss 目的是一个进程 + 一个配置文件完成所有事情. 需要的 iptable 规则也全部内置了(包括......
之前用 celery 做的 task 都是一些很简单轻量级的 task, 从来没触发过 timeout, 最近加入了一些复杂很耗时的 task, 碰到一些 time limit 的坑. celery 中 time limit 有两种, soft_time_limit 和 hard_time_limit, 区别是 soft_time_limit 会在内部抛一个 Exception, task 可以 catch 自行处理. hard time limit 没法被 catch. 使用如下: from myapp import app from celery.exceptions import SoftTimeLimitExceeded @app.task def mytask(): try: do_work() except SoftTimeLimitExceeded: clean_up_in_a_hurry() 我 celery pool 用的是 gevent, 实际上在现在的实现里 gevent 做 worker pool 的时候会忽略 soft_time_limit, 只有 hard_time_limit 会被触发(通过 gevent.Timeout 实现). 坑爹的是文档里写的是错的: http://docs.celeryproject.org/en/latest/userguide/workers.html#time-limit soft_time_limit 只在 prefork pool 里支持. 我现在想让 celery 把这个 hard timeout 的情况 report 到 sentry, 看了圈代码并没法......
最近在看 google 的 <The Site Reliablity Workbook>, 其中有一章是"Manage load", 内容还挺详细的, 结合在 aws 上的经验做点笔记. Load Balancing 流量的入口是负载均衡, 最最简单的做法是在 DNS 上做 round robin, 但这样很依赖 client, 不同的 client 可能不完全遵守 DNS 的 TTL, 当地的 ISP 也会有缓存. google 用 anycast 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中通过 BGP 给一个域名发布多个 endpoint, 共享一个 vip(virtual ip), 通过 BGP routing 来将用户的数据包发送到最近的 frontend server, 以此来减少 latency. 但只依赖 BGP 会带来两个问题: 某个地区的用户过多会给最近的 frontend server 带来过高的负......